發現在對黃漿水進行的一系列膜技術處理(chǔ lǐ)之前,先將廢水pH調為7.5,并加入占廢水固形物包含比重10%的CaCl2,升溫至100℃,沉淀(precipitation)處理15min,再讓經沉淀處理后的黃漿水在壓力0.3MPa~0.4MPa,溫度(temperature)40℃~50℃的條件下通過PHOTOSHOP-10的超濾膜,經過這種預處理后,可以除去黃漿水中95.3%的蛋白質(protein),損失(loss)少量的大豆異黃酮(tóng)(主要成分:大豆甙,大豆甙元等),從而降低(reduce)后續膜處理過程的操作控制負荷,避免了嚴重的膜感染。膜生物反應器膜分離技術與生物處理技術有機結合之新型態廢水處理系統。以膜組件取代傳統生物處理技術末端二沉池,在生物反應器中保持高活性污泥濃度,提高生物處理有機負荷,從而減少污水處理設施占地面積,并通過保持低污泥負荷減少剩余污泥量。主要利用沉浸于好氧生物池內之膜分離設備截留槽內的活性污泥與大分子有機物。膜生物反應器系統內活性污泥(MLSS)濃度可提升至8000~10,000mg/L,甚至更高;污泥齡(SRT)可延長至30天以上。趙冬梅[16]等運用超濾、納濾和反滲透組合膜處理含有大豆異黃酮與大豆皂苷的黃漿水后發現:大豆異黃酮總量的26%存在于超濾的截留液中,33%存在于納濾的截留液中,40%存在于反滲透的截留液中;大豆皂苷總量的23%存在于超濾的截留液中,23%存在于納濾的截留液中,46%存在于反滲透的截留液中。徐朝輝等先對大豆乳清廢水進行絮凝離心預處理后,再讓其在70L/h流速,適當壓力,40℃~50℃運行條件下,通過型號為100nm的超濾膜,回收廢水中的乳清蛋白;然后用DK型納濾膜,在1.50MPa壓力,脫鹽并濃縮回收其中的低聚糖;最后,在20L/h流速,2.80MPa壓力下經過反滲透膜(原理:反滲透技術原理),使原廢水達到回用或排放要求。
乳清廢水→預處理(chǔ lǐ)→超濾―→納濾→反滲透(Osmosis)→排放或回用水↓↓乳清蛋白低聚糖AndrésM等實驗(experiment)得出:在一定的跨膜壓差下,分子截留量為10、30kDa和50kDa的超濾膜,對大豆乳清廢水中蛋白質的截留率分別為0.705、0.747和0.637。由于高溫會引起蛋白質變性,導致(cause)膜表面結垢(屬于化學遺留物),因此,當操作溫度為30℃~50℃時,3種不同截留分子量的超濾膜對蛋白質的截留作用會變差。